2020年高三政治知识点(2020高考复读部政治考点知识点)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理
必修一《经济生活》关键词句归类
一、基础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存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
◇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二、根本、基本、重要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计划与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三、途径
◇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
四、本质、实质、性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五、标志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六、特征、特点、属性
◇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税收的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七、保证、保障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
八、最、首先
◇我们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的最重要的来源。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最重要的原则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
九、核心、中心、关键
◇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十、前提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
◇享受权利是以履行义务为前提的。
◇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十一、原则、准则
◇理性的消费者应践行的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订立保险合同应遵循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按劳分配。
◇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
◇开放发展要遵循共建共享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非歧视、公平竞争、透明度、自由贸易原则。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十二、体现、表现
◇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地表现在: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十三、决定、规定、注重
◇价值决定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生产决定消费、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
◇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十四、目标、目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十五、来源
◇贷款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十六、动力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十七、主体、主导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我国的商业银行以国家控股银行为主体。
◇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
十八、宗旨
◇绿色消费以保持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
十九、职能
◇货币的五项职能是: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二十、比喻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市场调节是“看不见的手”。
二十一、关系
◇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必修三《文化生活》关键词句归类
一、基础(基本)
◇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二、根本
◇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三、集中
◇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四、决定
◇一定的文化由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P104)
◇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五、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产生优秀文化作品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六、关系
◇人与文化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影响了人;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也是受文化影响的客体。
◇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七、特点(特征)
◇文化的特点: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是后天形成的;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实用性和整体性。
◇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八、表现
◇文化影响人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表现: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表现(见证):汉字与史学典籍。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九、途径
◇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文化传播的途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是: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核心(标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文字的发明。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十一、独特
◇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文学艺术,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
十二、特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十三、功能
◇大众传媒的功能:传递、沟通、共享。
◇教育的特定功能: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十四、动力
◇文化多样性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文化创新的动力是社会实践。
◇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十五、主体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十六、实质(本质)
◇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十七、主要(重要)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教育。
◇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
十八、正确态度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待文化交流的正确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的优秀文明成果,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外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十九、要求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
◇发展传统文化的要求: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加强文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二十、原则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
二十一、形式
◇大众传媒的形式: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传统文化的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二十二、包括
◇文化包括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个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发展。
◇传统文艺包括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传统思想包括理论观点、学术思想、道德观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十三、内涵
◇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核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十四、精神纽带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2020高考政治必修教材“关键词”归类梳...
- 1 长沙同升湖高级中学复读师资力量 2025-05-13
- 2 长沙同升湖高级中学复读班怎么样 2025-05-13
- 3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招收对象 2025-05-13
- 4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招生人数 2025-05-13
- 5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报名流程 2025-05-13
- 6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升学率 2025-05-13
- 7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收费 2025-05-13
- 8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条件 2025-05-13
- 9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招生电话 2025-05-13
- 10 长沙芙蓉高级中学复读怎么样 2025-05-13